中元節!世間所有分離,都會以另一種方式重逢 !
中元節,農曆七月十五,民間稱之「鬼節」,在傳統的民間信仰中,人們把整個農曆七月視為「鬼月」。按照古人的觀念,人死後有另一種存在形式,就是通常說的「鬼」。鬼是純陰之物,大多數時候只能生活在陰界,很少能到陽間來,但是農曆七月是個例外。人們相信,到了七月初一,鬼門關打開,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,獲得短期的遊蕩,享受人間,而七月十五日(有的地方認為是七月三十日),是閻鬼門關上的日子,也就是民間送鬼的日子。
中元節民間祭祀方式
中元節,人們會採用多種方式祭祀先祖,感恩孝親;另外也會張燈,為鬼慶祝節日。人們相信,人為陽,鬼為陰;陸為陽,水為陰。水下神秘昏黑,鬼魂在那裡沉淪。為了已故親人不迷失方向,
人們會在中元夜放河燈,例如基隆放水燈,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,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,任其漂泛。古人認為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,非常黑,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。所以放燈代表對已死去的人沒有忘記,具有照冥拯孤、超度亡靈的意義,是古人慈悲的表現,富有人情味。閃閃爍爍的河燈光芒,是眾人鋪就的引路燈。中元節,願這世間的孤魂得到安渡,願已故的親人,得以重逢。
中元節道教典故
「中元」之名,源於道教。道教將農曆正月十五稱作「上元節」,七月十五稱為「中元節」,十月十五稱為「下元節」。「三元」節日,產生於「三官」崇拜。
中國早期道教奉祀「三官」之神,即天官、地官與水官。後在在長期的演變中,逐漸形成了正月十五上元天官賜福、七月十五中元地官赦罪、十月十五下元水官解厄的信仰。
人們常說,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,地官會拿出厚厚的花名冊,根據神仙、凡人、動物們的表現,勾勾畫畫,分辨善惡,赦罪免刑。這一天,道門中會舉行「中元普渡」,以三牲五果,度那人間鬼魂。
古人深信,善惡終有報,天道好輪迴,中元祭奠,不僅是盡人事,知天命,更因為舉頭三尺有神明,在那冥冥之中,祖先將庇佑我們世代平安。
中元節佛教為盂蘭盆節
中元節,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。盂蘭盆節源自佛教典籍中「目連救母」故事。傳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,(目連:原名「大目犍連」)其母生前犯下大錯,死後飽受折磨。
目連尤憐,求得佛祖指點,於七月十五日這一天,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,具飯、百味五果、汲灌盆器、香油錠燭、床敷臥具、盡世甘美以著盆中,供養十方大德眾僧」,據此其母親得以解脫餓鬼之苦。從此今日,佛門弟子廣設盂蘭盆供,只為已逝的父母脫離苦海,得到快樂,並以此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。
世間所有分離,都會以另一種方式重逢
人的一生,總是充滿各種離別,但離別只是一瞬,生死卻是一世的相隔。而數千年形成的習俗與節日提醒我們,死去的人並非真的離開,只是在另一個世界開始他的下一個旅程。而活著的人們總會找到一種方式,努力尋求與他們重逢,將帶著感恩與懷念繼續他們這一世未完的旅程。